按语:这篇评论不是我的原创,也不是2009年10月28日写的,事实上这篇评论最早写于9月16日,作者是时一江,吉利拥趸之一,他早期的网络ID是ganyubo。我第一眼看到这篇评论,就觉得非常精彩,而且非常佩服,可能也只有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人,才有这种全球的视角,这种气度来写这样的文章,我写不出来。
巧的是,因为同为吉利粉丝,我跟时一江是很好的朋友,他也要我发到我的博客。我征得他的同意,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加入了我的理解和评论,同时把他一些意气风发的用词做了处理,便成了这篇评论。
一、序言
2009年9月8日,吉利汽车(H股上市公司)行政总裁和执行董事桂生悦先生在香港对记者表示,吉利的母公司正在参与沃尔沃股权收购的部分工作,这算是吉利官方对收购传闻的首次正面回应。这让吉利与沃尔沃的联姻首次看起来有那么回事。无独有偶,作为收购主体的吉利控股集团发言人王自亮先生却又出来辟谣,说消息不实,给出了相反的答案。时一江觉得,对王自亮先生的辟谣,大可不必在意,因为王先生已经多次发布类似的信息了。确实,作为吉利的官方发言人,除非吉利控股集团官方授意,否则对于这个事情是没法说的。除了不知道,就是不清楚。但是,事实上,吉利也没有明确否认这个事情。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会发现吉利在帝豪EC718发布的时候,提到吉利与Volvo在车型安全研发上有合作,这算是一个伏笔吧。李书福说,力量在风中回荡。做好了才能说,做到差不多了再说,人家帮你说了再说,这也算是李书福“吃一堑,长一智”吧。吃过一个亏,不能再吃第二次了。
到10月28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福特称已经选择由中国吉利汽车领导的财团作为Volvo品牌的最优先考虑的投标者(preferred bidder)。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事情,才算正式昭告天下。其实,以前也有一些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看起来很真的报道,比如出自李潮、新华社记者张毅等2人的报道。李书福对于收购沃尔沃,也说了很多向往的话,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秘密运作一年以上了,到今天才正式对外发布,有这么回事。但是不是成功,这是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关键性一步,却不是最终成功的一步,要想成功,还要继续谈。
其实,吉利收购沃尔沃与否,纯属自己的内政。这一年来,吉利没少背炒作的恶名,被人骂惨了。 其实做人还是悠着点,人家在做事,默默地做事,这叫踏实,不见得每做一步就要向有些人汇报。所谓炒作,不是吉利在炒作,是媒体的一份工作,不炒作,怎么做新闻啊!!
这是题外话,切入正题。
二、吉利为什么要收购沃尔沃?
小沈阳最爱说的一句话:老妹,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我(时一江)借用一下,变成-----老李,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从现在的种种情形来看,吉利要收购一家知名的汽车品牌,早就蓄谋已久,而且付出过学费了。 学费就交在上海了,那个吉利快要放在嘴里的品牌--罗孚。这个事情,不当真,不过倒是我(飞来峰)在饭桌上听李书福亲口讲的,这个不提了。不过这个事情,倒是说明,吉利确实练过兵,不成功的有收购罗孚,成功的有英国锰铜公司和澳洲的DSI。
不过现在也不晚。有消息说老李至少在03年就提到过:我要收了这个沃尔沃。
沃尔沃虽然和世界前几大汽车企业不沾边,但并不是说产量决定一切。越是小的企业,能在这种充分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说明人家有独步江湖的功夫。而且相比捷豹这类的主打小众车型的企业,沃尔沃车型相对全面。从轿车到SUV,产品线齐全。价格也是高中低通吃。所以,完整的产品线是吉利看中沃尔沃的原因之一。
然后是品牌。国产车无一例外的遇到品牌问题。别看卖得多,但品牌不等于销量。连北京现代这样的合资企业都为自己10W以上的车不好卖而发愁。好的品牌,世界上也不多,而且人家不可能卖。卖了你也买不起。日本独立的品牌不过就是丰田,本田,什么马自达、日产早就是西方人的玩具了。可见品牌的经营是有相当困难的。
相比上汽收购的双龙和MG,沃尔沃无疑是中国人心中可以被收购的品牌中,最高级的品牌了。在笔者(时一江)年幼的记忆中,曾经问过父亲,这个标志的车叫什么,当时得到的回答就是沃尔沃。那可是刚刚记事的1986年呀。当时丰田最好的不过是皇冠,大众的桑塔纳还是原装的。沃尔沃是北京街头最早期的豪华车代表。瑞典一直给国人以技艺精良,品质优秀的印象,也为沃尔沃品牌加分不少。
再者是技术。有人说福特是沃尔沃的母公司, 技术全是福特的,吉利收了以后什么也得不到。我倒要反问,上汽收了双龙后,双龙以前没有母公司,上汽又从双龙手里得到了什么?不一样也没多大收获吗?现在的情形是,如果沃尔沃不是福特的子公司,吉利倒不一定会下决心收购它。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在西方国家长期存在的专利互换协议。这种协议是为了实现某种技术共享,或者说是出于大企业控制小企业的目的,在技术领域形成看不见的联盟。但协议是死的,人是活的。历史上被活用的经典例子不在少数。当年处理器巨头INTEL与很多相关企业都有这种互换协议。乍看不错,但后来这些小企业却不断被竞争对手巨资收购,根本的原因就是要得到这份互换协议。老对手AMD其实并不是心腹大患,而台湾的VIA收购了一家与INETL有十年互换协议的小公司之后,展开了与INTEL旷日持久的主板PK大战。INTEL告上法庭也是无可奈何。
再看这次的沃尔沃,身为福特的子公司,安全典范的代言人,与福特及其下属公司有这类的互换协议并不稀奇。福特车型平台化,从马自达,到福特再到沃尔沃不少东西是通用的。而且福特只是让出了大股东的地位,还会保持15%的 股权(这个有问号,28日的声明,似乎说福特要全部卖掉)。很多人认为没有福特沃尔沃就完了,但反过来看,没有沃尔沃的福特也失去了高端的市场,沃尔沃在汽车安全方面的技术也同样是福特不想失去的。从这方面看,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将在今后的几年里拥有沃尔沃、福特、马自达三家企业的各项专利。就算是不能直接运用到吉利的品牌上也可以充分借鉴学习,得到的远比付出的要多。这点我(飞来峰)不太懂,时一江的观点。
以上几点从产品、品牌、技术三个方面简单的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下将针对现在不少所谓专家们对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评论,或者干脆叫冷嘲热讽也好,逐一对一下。
三、吉利哪有钱收购沃尔沃?
钱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看人家买东西,自己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不奇怪。但吉利香港上市公司的市值不过才30多亿,一年的销售额不过100多亿。哪里来的钱收购呢?
我(时一江)想举个身边的例子。我有个同事,和我一样年轻。他当年用5万的首付款,买下了一套56平米的房子,全价是25万,首付20%,另外的钱是贷款。为什么他能得到贷款,因为他有稳定的工作,虽然工资不多,但足够支付以后的还款了。前几天,他把这套房子卖了,90万。从25万变成90万,资本增值了三倍多。他还了贷款,手里还有60多万。再用这60多万去买一套面积140平米,总价150万的房子,首付是40%。然后再贷款30年,每月按揭还是可以让他用工资就能支付的。通过这件事,我就看到了资本运作。他今天140平米的房子,其实真正付出的现金不过是最早的5万,用这点钱却享受了资本的增值,在泡沫经济中成为了资本的主人。用5万撬动了150万,三十倍,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飞来峰)插句题外话,2009年房价涨得够猛吗,杭州举目望去市中心都是2万以上的房子,可是身边买房的人很活跃。一个50多岁的前辈告诉我两句话,一个叫资本运作,一个叫折腾。偏偏我两者都不愿意,所以我会空着郊区的房子,住着市中心的小房子。要折腾,要资本运作。
这个例子的实质是什么?实质就是不要看你有多少钱才去买东西,要看你能不能借到钱,有没有人愿意把钱投给你。吉利现在就是这样,自己钱不多,但至少是有人愿意借钱给他,希望他去买下沃尔沃。
哪些人愿意借钱给吉利?目前看是不少西方的银行,投行。他们也想利用这次的经济危机抄下底。就好像我们买股票一样,在最低点买下一些来垫底,这样以后操作就会有更大的自由度,至少可以保本了。
所以,大可不必再为收购的钱的事发愁了。因为老李不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