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在杭州市第六阶段大气污染整治新闻发布会上,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晓明表示:杭州政府将为“拼车”正名,此后鼓励“拼车”。这一举措开国内先河,近来引起了不小反响。与之相对的,笔者也看到了另一则新闻,北京市将为去年的限行返还逾15亿元的养路费,而目前实施中的“按尾号限行”会否延用尚在研究中。
同样是为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和减少交通拥堵,“拼车”与“限行”一疏一堵,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拼车——合情理没规矩
对私家车主来说,找人拼车上班回家既方便又省钱,环保节能,还能交朋友,是一举多得的美事,现实中也不乏拥戴和实践者。但是拼车出行也始终因为名分不正而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2007年4月,安徽人朱长军在杭州下沙某小区带两名男子搭车并收取6元“油钱”,结果被杭州市城管部门罚款2万元。处罚理由是朱长军没有公共客运营运证,涉嫌非法营运。这一事例很多人耳熟能详,也是很多拼车族不愿提及的隐痛。
确实,目前在国内,由于法律不支持,政府不认可,保险不涉及,拼车存在着很多问题。非法运营是一项罪名,一旦拼车出现交通事故,或者拼车双方产生纠纷无法得到公断也是很大的隐患。但是,既然这件事有利于民,即使有多少障碍,总该能想到解决对策,没必要因噎废食吧。
何况,在其他很多国家,拼车早就是受到鼓励的。如在美国,为了鼓励拼车,许多城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了拼车专用车道。按规定,在这种车道上,只能行驶公共汽车或搭乘两人以上的车辆。这种乘坐多名乘客的“拼车”车辆,还可以免费通过收费桥梁或道路。在新加坡等国家,交通高峰期间,即使是私家车,空车上路也要被罚款。德国政府明文规定,拼车是一种环保行为,还可增进同事和社区间的交流,政府也通过一些行政举措鼓励拼车。
所以笔者认为,此次杭州政府鼓励拼车的举措虽然只是起步,而且限制良多,但它代表了交通管理的一种先进理念,是潮流所向,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大行其市。
限行——有规矩没情理
反观北京近年来的限行政策,虽然为了奥运,为了蓝天,车主做出点牺牲是应该的,政府也给出了相应赔偿。但是终究让人觉得有法可依于理不合。
首先,强行按照尾号限行,不允许私车上路是不是对公民私有财产使用权的部分剥夺,这个值得商榷;其次,每天那么多车放在车库白白折旧,日复一日,这是多么巨大的浪费;何况,限行以来,很多有能力的家庭都购买了第二辆车,反而增大了公路负荷和百姓负担。谈这些,并不是不理解政府有关部门出台限行规定的苦心,也不是百姓生而为刁民,非要和限行政策作对,只是因为对很多人来说,私车出行是最好的选择,拥有其他出行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果人们都安步当车,一切回到公元前,环保当然是必定的了,可是社会无疑退步了。同样的,如果私车出行有它的合理性且市场广阔,那无论怎么限制,车流还是会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大禹治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面对洪水宜疏不宜堵。那么面对交通拥堵,我们何妨也来个以疏代堵。让“拼车”代替“限行”,或者不失为一个良策。
“备案管理”能否推动拼车出行
杭州市政府在全国首开先河,由交通部门对民间自发的拼车出行实行备案管理,不过表格发到试点社区已近一个月,杭州市交通局还没有接到任何备案申请。
杭州的“拼车新政”引来不少争议。有人认为,搭个便车也要签协议、备案,政府是不是管得太多了?也有人为此鼓掌,对于由来已久的拼车需求,政府为其合法化提供行政资源的支持,是惠民之举。
“拼车新政”面世遇冷
杭州市2月下旬开始在当地进行拼车备案的试点。试点社区是居住密度较高的施家花园和集中了不少有车一族的东部软件园。拼车当事人本着自愿原则,索取登记表,然后送至杭州市交通局备案。备案以后的拼车行为是合法的,不会被交通部门当成非法营运的“黄鱼车”打击。
“有车”和“不来钱”是合法拼车的准入门槛。杭州市交通局行业管理处处长陈捷介绍说,合法拼车的对象锁定在有车一族,是为了区分拼车和搭车,鼓励有车一族减少私车出行数量;规定“不来钱”目的在于规范拼车行为,避免“黑车”钻空子,对出租车行业造成冲击。另外,备案并不强制执行,拼车族可自愿签署拼车协议,以避免拼车过程中产生意外纠纷。[详细]
因车辆限行北京返还养路费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目前,北京市根据机动车在奥运期间单双号限行和奥运后每周停驶一天的实际情况,将向车主返还应减征的养路费,总数合计达15.18亿元,涉及机动车270万辆,其中私家车占80%。
返还工作将分两个阶段实行:第一阶段为4月16日至4月30日,北京市交通路政部门对个人机动车进行集中返还;第二阶段为5月4日至9月30日,将按车牌尾号分阶段对单位及不能采用集中方式返还的机动车主办理返还业务。[详细]
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违限车有异议可缓退养路费
北京市路政局养路费征稽处副处长李公科昨天做客本报和京华网时表示,凡到窗口办理养路费返还的,必须持有第二代身份证。另据了解,限行期间上路受罚,如有异议,可以延缓返还养路费。
昨天,本报报道了4月16日起返还养路费的消息。该措施涉及270万辆机动车,196万车主。为更好地向市民解释养路费返还政策,本报设立了“养路费返还”热线电话,并在京华网(www.jinghua.cn)开辟专栏,特邀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路政局及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做客本报与京华网。
当天下午,本着对广大市民负责的态度,为更好地向市民介绍解释养路费返还的政策、程序,北京市交通委财务处副处长王旭,北京市路政局养路费征稽处副处长李公科以及工商银行北京分行银行卡部项目经理赵雅譞来到本报,就读者和网民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细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