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虽然都高调的通过媒体宣称自己的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然而不少涉及国内外的知识产权纠纷和高度相似的产品外观,还是让人多多少少对一些所谓的“自主创新”产品产生质疑。在沸沸扬扬的“抄袭模仿是否有理”的争论当中,我们看到另外一部分汽车制造商却依靠国际合作的研发方式逐渐的、在国内市场上站稳了脚根,然而“有产权无知识”的论调又一次成为了“自主知识产权”争论的新焦点。近些年中,不少曾经走仿制路线的自主品牌开始“金盆洗手”,向合作开发模式转型,那么仿制模式究竟是捷径还是死胡同呢?
仿制模式渐成自主品牌经历的死循环
仿制模式,顾名思义便是通过对国内外市场上成熟产品的仿制,以较少的研发资金和时间的投入达到开发产品的目的。仿制模式的特点是投入小,见效快,所以一度成为不少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纷纷仿效的开发模式。同时国内提供这样仿制技术服务的小型设计公司也多如牛毛。但是在知识产权的今天,仿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仅仅是品牌声誉上的损毁和品牌价值的贬损,海外市场的拓展限制与本土市场的知识产权纠纷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的发展。
奇瑞和吉利汽车做为国内两家出现较早的自主汽车企业在仅仅掌握奇瑞QQ,瑞虎,美日等仿制车型时,便多次高调宣称将要进军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市场,然而却迟迟没有下文。反而一向低调的华晨汽车拔得出口德国的头筹,不过尊驰在被动安全性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市场推广依然困难重重。然而面对具有原创外观设计的尊驰德国媒体却无法再拿出“抄袭仿制”的大棒进行炒作。

图1:奇瑞和吉利汽车做为国内两家出现较早的自主汽车企业多次高调宣称将要进军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市场,然而却迟迟没有下文,仿制模式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了奇瑞和吉利出口的绊脚石。

图2:一向低调的华晨汽车拔得出口德国的头筹,面对具有原创外观设计的尊驰德国媒体无法再拿出“抄袭仿制”的大棒进行炒作。
从奇瑞近些年发布的奇瑞A1,奇瑞A3等与国外设计公司合作开发的新车型和中韩合作背景下的吉利自由舰中可以看到,上述两家企业正在逐渐开始向合作开发模式转型,以谋求今后在国际市场中更大和更顺利的发展。事实证明,由于仿制无法保证技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所以想单纯通过仿制模式来提升技术水平是非常困难的。这并不是通往自主创新的捷径。相反,它恰恰是一条不得不走回头路的死胡同。仿制模式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了奇瑞和吉利出口的绊脚石,并且众多仿制车型的存在也降低了各自品牌的品牌价值。当有人还在为奇瑞QQ低价叫好时,奇瑞高层却在为奇瑞品牌无法支撑新开发的A3车型售价与定位而伤透脑筋。

图3:已经意识到仿制模式缺乏后劲的企业纷纷开始推出正向开发的新车型,但是由于背负着更大的研发投入和具有劣势的品牌价值使得想要正向开发的企业所推出的新产品面临新一轮来自仿制车型带来的低价竞争。
不过,我们还需清晰的看到仿制模式已经从单一品牌走向的死胡同逐渐演变为众多品牌正在经历的死循环。仿制模式对于国内众多自主品牌犹如“围城”,“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想逃出来”可以说是最真实的写照。新进入汽车行业的“城外”企业看到仿制模式投入小,见效快的“优势”纷纷推出更新的仿制车型,而已经意识到仿制模式缺乏后劲的“城内”企业纷纷开始推出正向开发的新车型,但是由于背负着更大的研发投入和具有劣势的品牌价值使得想要正向开发的企业所推出的新产品面临新一轮来自仿制车型带来的低价竞争。正如奇瑞QQ当年依靠低价狙击上海通用雪佛兰乐驰一样,如今低价销售的仿制车比亚迪F3成为抢走奇瑞A3潜在顾客的最大竞争对手。或许几年之后,我们同样会看到另一个新兴自主品牌如法炮制地对付期望转型的比亚迪。

图4:正如奇瑞QQ当年依靠低价狙击上海通用雪佛兰乐驰一样,如今低价销售的仿制车比亚迪F3成为抢走奇瑞A3潜在顾客的最大竞争对手。
|